Wednesday, November 14, 2012

鬧爆不是文化


「鬧爆」不是文化,是agenda-setting

香港TVB的新聞節目新聞透視談到「鬧爆文化」,指網上的討論往往將事情簡化,把人物標籤、繼而謾罵,擔心理性討論會漸被這種非黑即白的簡單邏輯取代,暗指近來香港社會的紛爭不斷與所謂的「鬧爆文化」不無關係。先不談以上的論述是否合理,要求社交網站或討論區留言版成為理性討論、客觀全面論述的媒介本來就大錯特錯。

在資訊爆炸的年代,世上最珍貴的資源是人的注意力和耐性;在一個沒有真正民意授權的政府所管治的地方,群眾的民意、示威的力量就是監察政府的最有力手段。在社交網站上「鬧爆」,是一種短時間內凝聚群眾注意力的手段,從而製造話題,使不知人間疾苦的政府高官去關注迫在眉睫的民生議題,即所謂的agenda-setting「議程設定」。

若然社會像新聞透視擔憂般只停留在「議程設定」和集體表態的階段,自然對社會幫助不大,但事實並非如此。每一件具爭議的事,經社交網站「鬧爆」和發酵後,主流媒體開始跟進,專欄作家評論員學者一一撰文互相駁斥,政府官員也被迫出來回應表態。D&G事件、簡體字滲入民間、國民教育、上水水貨客、新界東北發展等等無一不是如此模式。

這並不是要提倡「鬧爆」,但同樣這也不是洪水猛獸。無論你喜不喜歡,這是新世代媒體的運作模式,甚至某程度上是提升公民意識的方法。假如沒有網民「鬧爆」曾志豪之流,又怎引起眾人包括我的注意力去閱讀這些左翼之「奇文」,又怎引得陶傑李怡陳雲等作家學者引經據典的一一駁斥;如果沒有高登網民製作短片圖文,又怎知明光社蔡志森之流的道德塔里班和那棟篤笑牧師是如何無知傲慢,同性戀者在廿一世紀的「亞洲國際都會」所受到的屈辱和歧視是如此難堪。

希望那些有心推動公民社會的人,不要先入為主的認為所有非理性討論都有礙民智發展,所有標籤都是散播仇恨。沒有這些「鬧爆」網民,你們在博客、報紙專欄上的「真知灼見」更加沒有人看。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